伏羲庙:千年文脉传薪火,时代新篇展华光
麦积新闻网:(2025-09-10 10:38:45) 来源:新天水 作者:2024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,了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。总书记强调,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,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,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,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。
时光飞逝,一年已然过去。天水乃至全省上下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,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,守护着文化根脉,砥砺奋进,不断创新,推动伏羲文化研究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,结出了累累硕果。
金秋时节,记者走进伏羲庙。庄严巍峨的庙宇中,院内两棵千年古柏巍峨挺立,宛如忠诚的卫士,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庙宇。古树、古建、古碑,以及匾额、楹联、木雕等,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它们在无声地诉说着伏羲创画八卦、开启文明的伟大功绩,让人在呼吸之间,都能深刻感受到华夏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、源远流长。
“看过伏羲庙,才真正知晓我们的根脉所在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。”一位来自成都的游客在踏入伏羲庙的瞬间,就被这里厚重绵长的历史文化深深震撼。
天水,素有“羲皇故里”之称,伏羲庙便坐落于此。这座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(公元1483年)的古建筑群,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。
据了解,伏羲庙自建庙以来,伏羲庙共经历了12次维修,20世纪80年代以来,已开展3次保护修缮,基本恢复了史料记载的格局。去年9月以来,又全面完成了伏羲庙部分古建筑的修缮工程,启动实施了庙内明清碑刻的数字化采集,全面提升了保护水平。“我们将依托数字化保护项目,把伏羲庙古建筑的数据和信息保留下来,为下一步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。”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表示。
此外,还有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,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,传承着伏羲庙的文化遗产。他们通过传统的技艺,如泥塑、木雕等,再现伏羲文化的精髓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伏羲文化。
天水市博物馆讲解员孟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:“现在,社会各界对伏羲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。以往,伏羲庙的主要接待群体是中小学研学团队;而如今,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也将培训活动选址在这里,这使得伏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场景更加丰富多元。”据统计,截至今年8月底,伏羲庙与博物馆的游客接待量分别达到了96.1万和102万人次,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0%左右。
伏羲庙的保护和传承,是天水市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一环。在城市建设中,天水市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风貌,拓宽伏羲城古巷道,保护维修城内的明清古民居院落,重现了历史中伏羲城的繁华景象。
一年来,天水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全力推动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。
在项目建设方面,天水市加速推进各类项目。新建的伏羲庙游客服务中心本月底将正式投入使用,伏羲庙数字化保护等三个项目已上报省文物局,卦台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(一期)工程即将收尾。此外,天水市还谋划了伏羲始祖文化保护传承等27个项目,概算资金31亿元。
在研究阐释方面,天水市启动了《中华伏羲文库》编纂工作,《天水伏羲庙》等三本专著已完成初稿。同时,全市列支50万元用于25个伏羲文化研究课题,今年伏羲文化论坛已邀请到100余位专家学者。
在遗产保护利用方面,伏羲庙古建筑修缮全面完成,庙内明清碑刻数字化采集已开始,伏羲庙消防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已通过立项评审,卦台山伏羲庙改造提升工程也已全面完成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新增不可移动文物173处。
在展示传播方面,去年9月至今,各级媒体推出了大量相关报道,全网汇总点击量达195亿次。全国短视频大赛、“寻根伏羲”全国性文化探访活动等也已启动。
在文旅融合方面,伏羲庙文创产品荣获“全省十佳文旅创新产品奖”,今年1月至5月,伏羲庙接待游客61万人次,较去年同比增长32.13%。
“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嘱托,为我们进一步研究、弘扬伏羲文化,做好伏羲庙古建筑、古树保护,办好公祭伏羲大典、发挥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桥梁纽带作用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。同时,也是我们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,深入挖掘伏羲文化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,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动力,努力将天水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。”刘玉璞表示,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伏羲庙的保护和研究工作,不断挖掘伏羲文化的深刻内涵,让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同时,以更高的标准、更严的要求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,将天水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。
新天水记者 柴琪 张文都